公告版位

媽媽也是人,不必當超人!完美媽媽在子女眼中一定是最好的媽媽嗎? 其實,不完美的B+媽媽,懂得先讓自己快樂,才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礎。 你有A+媽媽的傾向嗎?有什麼解除A+媽媽罪惡感的祕方呢?

年輕時嗤之以鼻的育兒雜誌佔據客廳,書櫃案頭小說全換成食譜和親子教養書。衣櫃只留下方便哺乳的衣服,其他空間塞滿四處要來的孩子衣物……在意孩子看起來的樣子勝過自己。現在照鏡子,常常只為了確認趴在肩頭的孩子闔眼沒有……」三十七歲的黃宗嫻是高中老師,第二胎生了雙胞胎,留職停薪在家帶小孩。她說出當母親以後,整個世界只繞著孩子轉的心情。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了媽媽的職業婦女有多焦慮?當工作無法全心投入,家裡也顧不好時, 在家全職帶孩子的選項開始浮出腦海。選擇做全職媽媽也可以有生涯規劃, 七個建議幫助女性擺脫做全職媽媽還是職業婦女的單選題。

從事業務工作的盧培如(化名),剛把兩歲的兒子從花蓮接來台北上托兒所。當了兩年的假日媽媽,培如很想彌補過去失落的母職,鼓起勇氣和老闆說:「我的薪水可以打折,但能不能讓我四點下班,因為我必須接兒子回家煮飯。」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逛一逛書店,你會發現許多「主婦」變身為作家,教你教養小孩、烹煮食物、遨遊世界……家庭主婦不再是哀怨的黃臉婆,而是帶給全家精采生活的經理人。母親節前夕,親子天下採訪兩位樂在家庭的新主婦,繪本作家童嘉與料理達人Carol,為更多新主婦加油打氣

家庭主婦最大的悲哀是,雖然終日忙碌,但當別人問你在忙些什麼的時候,卻往往講不出一件體面的事來。「過幾天大家就忘記你曾經花了一上午時間去幫小孩找美勞課要用的材料;過一段時間甚至連你也忘了自己都在忙些什麼,」資深主婦繪本作家童嘉如此形容。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生不只是平分家事,而是全職在家帶小孩,讓你專心工作…… 這是現代女性的「終極夢想」嗎? 美國有愈來愈多的「新好丈夫」願意回家,讓為事業分身乏術的另一半無後顧之憂。

「小時候,我以為自己將來會當州長,根本沒想過我的另一半會是州長,」前美國密西根州長的丈夫丹‧慕恆(Dan Mulhern)自我調侃。他為了支持妻子珍妮佛‧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擔任密西根州長,放下了成功的事業,在家裡「相妻教子」,成為支持妻子和孩子的後盾。像慕恆這樣的「新好丈夫」、「新家後」,在美國有勢不可擋的趨勢。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斯斯」有兩種,「爸爸」有三種。每次給作文班小朋友寫「我的家人」這類題目時,關於爸爸的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爸爸叫做「電視(電腦)爸爸」、第二種爸爸叫做「工作狂爸爸」、第三種爸爸,比以上兩種類型稍微看起來有用一點,那就是「修東西爸爸」...

「斯斯」有兩種,「爸爸」有三種。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有哪些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教養魔力?忙碌爸爸又該怎麼融入孩子的生活?

父親的角色與樣貌因著時代流動,父親獨一無二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重視。以往講到家庭親職角色,幾乎直接跟母職劃上等號,父親在家裡是個「賺取麵包的人」(bread-winner),在情感給予和生活照顧面,父親的功能似乎不大。但研究一致指出,父親的角色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年生育補助,政府微幅加碼,除了放寬請領資格,更不排富,估計每名龍寶寶平均可領到 25,000元。

拚生育率,民國一○○年起,中央與各縣市政府即紛紛祭出育兒、生育津貼。龍年到,政府微幅加碼,爸媽養一名龍寶寶,政府補貼約兩萬五千元。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現代父母無薪與支薪的工作量其實差不多,但媽媽仍扮演家庭主要照顧者,且社會仍期待女性「要當好員工,也要當好媽媽」。這種壓力迫使媽媽一直處於「多工模式」,也是她們比爸爸更疲憊的原因。

一邊洗衣、煮飯、思考公事、接電話、同時又要回應孩子或先生接踵而來的問題和需求;一接到孩子生病的電話,就得馬上請假回家照顧小孩……這種三頭六臂的多工畫面,是多數現代媽媽的處境,但三頭六臂、千手觀音這類形容詞,卻很少跟爸爸沾得上邊。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子化的時代,孩子是家裡的寶,但雙薪、單親、分偶家庭愈來愈多,父母忙於生計,可給孩子的時間愈來愈少。然而,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陪伴……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紙的許多文章都值得一讀再讀,深入思考。教孩子剪報,也是教孩子自己蒐集資料、訓練篩選判斷與歸納分類的能力,這都是日後寫報告、做研究的基本功。

我們這一代,小時候沒有電腦、網路,電視只有三台,也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報紙就是最便宜、最容易取得的課外讀物了。那時家裡、學校都訂了國語日報,看報是每天的功課,也是娛樂。讀報之外,父母、老師還鼓勵剪報,要我們把好的文章或自己有興趣的報導剪下來,貼在作業本上,課餘時拿出來翻閱。他們總說這樣對我們的作文有幫助,也可增進自己的生活常識及對社會的了解,是很好的補充教材。記得剛開始是剪貼別人投稿的文章、笑話或科學小常識,後來是「方向」、「日日談」等專欄;稍長,彭歌先生的「三三草」、何凡先生的「玻璃墊上」,幾乎都是當時每日必讀、剪輯的文章,也因此漸漸養成每日看報的習慣。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