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婦女不只愈來愈晚生,且有愈生愈少的趨勢,很多婦女生第一胎時已逾30歲,自然沒有再生第二胎的打算,這也讓台灣的獨子化、少子化狀況更趨明顯。一般人聽到獨生子女,往往會聯想到任性、驕傲,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家中有獨生子女,在教養時又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獨生子女蔚為現代家庭趨勢?!
 
獨生子女家庭所佔的比率為何?國內並沒有特別去計算,但是一般人口學家及社會學家,會從育齡(15至49歲)婦女總生育率來窺知端倪。以民國89年的台灣來說,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為1.68,民國90年降至1.40,民國91年再掉到1.34,近幾年來皆在下滑中,到了民國94年,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竟然只有1.1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資深督導宋家慧表示,從此數據可發現,在15~49歲的婦女中,一個人平均只生1.12個小孩,不過這樣的數字並不能解讀為這個年齡層的婦女大部分只生1個小孩,畢竟也有許多婦女可能選擇不生,也有許多家庭則是已生過好幾胎;但這個數字可以看出國內育齡婦女大概的生育狀況,如果生育的數字下降,婦女生第一胎的年齡又往後延,那麼獨生子女的比例確實有可能是增加的。相關詳細數據整理如下表:
 
台灣地區育齡婦女總生育率   單位:人
年別
總生育率T. F. R.
民國86年
1.77
民國87年
1.47
民國88年
1.56
民國89年
1.68
民國90年
1.40
民國91年
1.34
民國92年
1.24
民國93年
1.18
民國94年
1.12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通報;整理/陳逸馨
註: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係指當年育齡婦女(15~49歲)按照當年的年齡別生育水準,在無死亡的情況下,渡過其生育年齡期間以後,一生所生育的嬰兒數或生育率。
 
★take a look at透視獨生子女增加原因★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推測與現代職業婦女多及生養孩子的成本高有關。許多現代女性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待事業穩定後才打算結婚生子,但這時往往已屆適合生育的年齡,即使生了首胎,多數都已經很晚了,甚至有的媽咪是想再生第二胎也未必生得出來;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考量到經濟因素,認為生養孩子花費過高難以負荷,因此只選擇生一胎就好。
 
廣義獨生子女類型多元
 
傳統上認為,只生一個孩子就是所謂的「獨生子女」,不過事實上人口學家的看法是,家中只生一男一女,雖有手足卻沒有同性的手足可以相互學習,也算是一種「類獨生子女」。而廣義來看,家中排行老大的長子長女,在弟弟、妹妹尚未出生時,這段時間裡老大也處於獨生子女的狀態。另一種說法是,父母親離異後,雖有手足卻分別給爸爸、媽媽帶養,或者父母雙方因工作忙碌,把孩子分散兩地給不同的親友帶,手足間幾乎沒有見面的機會,這些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也比較會以教獨生子女的方式去對待,甚至基於補償心理,給予大量的資源,及滿足他物質慾望。
 
獨生子女=嬌嬌女、小霸王?!
 
一般大眾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為驕傲、任性、不懂得分享,這也意味著普遍的看法是獨生子女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差。宋家慧表示,獨生子女個性霸道與否,和家長後天的教養態度、觀念有關,與家中有無其他手足,沒有一定的關連。假如爸比媽咪本身教養態度正確,即使只生一胎,也能教出謙卑有禮的好孩子;相反地,有些父母會覺得,反正我只有一個孩子,什麼都要給他最好的,在這樣的寵溺之下,孩子便不懂什麼是匱乏、什麼叫不足,當他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必須和其他小朋友接觸與競爭時,難免會碰到挫折,這時孩子所遭受到的打擊會更大。
 
有些獨生子女的家長,擔心孩子碰到任何挫折、希冀孩子永遠幸福快樂,便先做好所有預防措施,幫孩子移除障礙,反倒使孩子缺少了經驗挫折、面對挫折的機會,太寶貝孩子的家長,為了幫孩子鋪一條坦途,會變得過度保護。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十分重視孩子的復原力。孩子一旦碰到逆境時,家長如果能讓孩子瞭解到,碰到困難時雖會傷心、難過,但是沒關係,只要勇敢站起來再試試就好,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也會比較高。
 
舉例而言,當孩子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突然倒塌落下時,家長可以同理他,告訴孩子:「寶貝,積木倒了你好像很難過,不過沒關係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一起研究看看,下次要從哪邊堆積木會比較穩固。」當孩子受挫時,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機會,切忌看到孩子哭就急著立刻幫他解決,甚至怪罪到積木本身,否則孩子可能學會遭受失敗就找理由推辭。
 
★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創造力、語言佳!!★
獨生子女並非都只有缺點,宋家慧表示,美國有個歷經約20年的研究發現,獨生子女有一些特別的優點,他們的創造力比較好,語文能力也比較強。雖然無法確定原因為何,但有可能是家長給予的資源較多與集中,進而幫助孩子的學習。家中若有其他手足,即使想讓孩子學才藝,但在經濟的考量下,可能一個孩子只能選擇上一種才藝班,相對於獨生子女的家長,或許就能允許孩子修習數種才藝,爸比媽咪也比較可以全心的栽培孩子,給他更大的發揮空間。
 
獨生子女6大教養守則
 
Tips1設立家規
 
獨生子女的家長,最容易犯的問題就是過度保護孩子,因此適當的設限便顯得格外重要。這裡的限制,指的不是空間上的侷限,而是應訂立家規。在教養孩子時,會強調規則的建立與執行,但我們發現許多獨生子女的家長在訂立家規時,會比較難執行,這可能是因為家中若有其他手足,當規範被挑戰時,手足之間就會相互約束。
 
常可聽到有手足的家庭,兄弟爭吵時哥哥跑去和媽媽講:「為什麼弟弟就可以這樣!」這時家長往往會擔心之後很難管教孩子,便會堅定執行所制定的規矩;相反地,獨生子女可能比較懂得父母的心理,會採撒嬌、耍賴的方式來逃避家規,很多爸比媽咪會覺得孩子還小就算了,因此輕易的妥協。家規的訂定原是為了塑造孩子的行為,若只有訂定而沒有執行,則形同具文,且容易流於寵溺孩子,而非民主式的教育。
 
Tips2親子位置勿倒錯
 
在一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庭中,對孩子來說,會覺得自己的權力很大,當孩子的決定權過大時,到了外面和其他人相處,便很難擁有比較好的人際關係。這些孩子會較以自我為中心,然而社會上有很多規範必須去遵守,不能這樣我行我素,未來孩子受到的挫折也會比較大。
 
宋家慧表示,有些獨生子女的父母會將家中的主控權、決定權完全交給孩子,像是旅遊地點的決定、三餐的內容等等,例如:當孩子不想吃飯時,就算媽媽已經煮好了,爺爺奶奶卻會依照小孫子的喜好,要全家人另外再買孩子偏好的食物。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能力有限,在「父母—子女」的倫理關係中,家長應該扮演引導、教育的角色。父母知道孩子偏好的口味,但並不代表就由孩子決定吃什麼,父母還是會根據營養健康等等的考量,決定孩子的飲食。
 
同樣的,父母可以聽取孩子的意見決定假期的安排,但並不代表假期的安排就由孩子決定,也許孩子只知道兒童樂園、動物園等遊樂場所,但父母可以安排到博物館、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地區,也讓孩子有機會做新的體驗與嘗試,即便後來可能孩子不喜歡,但孩子他試過、經驗過,也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喜歡。
 
Tips3收起放大鏡
 
獨生子女是家中唯一的主角,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也會比較大,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容易被放大檢視。孩子雖然還小,但他會感覺到自己的動作、表情,都會影響到身邊人的喜怒哀樂;或者是說,對於孩子的表現家長皆會想很多,孩子只要有一點點落後,爸比媽咪便會急著補救,想當然耳,孩子一定承受了十分龐大的壓力。
 
做決定看似是件快樂的事,卻也代表著必須負起責任,通常獨生子女知道自己是被家人看重的,只要稍微有事情做得不夠好,或是表現不夠傑出,父母所展露出的失望表情,對孩子來說也會比較嚴重。家長應以平常心來對待自己的獨生子女,才能讓孩子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Tips4學習放手
 
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孩子不小心跌跌撞撞,家長多半都能接受,但若家裡只有一個小孩子,父母親往往會幫孩子先排除障礙,不讓他有機會受傷,當孩子拿不到東西快要哭時,便立刻幫他拿過來,成了所謂的直昇機父母。家長應學著適度放手,不要抱持著「孩子沒有我就不行」的想法,否則反倒會成為孩子學習獨立的絆腳石。
 
Tips5讓孩子與同儕互動
 
宋家慧表示,多數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孩子會有補償心理,因為覺得孩子孤單沒伴,而盡可能買東西給他,滿足他的物質需求,但是孩子跟孩子間的玩樂,與孩子和大人的互動是不一樣的,無論是感受或意義上都不相同。建議家長多增加孩子與其他同齡小朋友互動的機會,爸比媽咪不妨邀請朋友或鄰居的小孩一起來家裡玩,讓孩子學習社交,增加他對人際的敏感度。
 
Tips6把孩子當長子長女對待
 
美國有一派教養學家建議家長,如能把獨生子女當成長子、長女來對待,可能就會比較容易做到一些事。舉例來說,台灣人普遍覺得長子長女必須做弟弟妹妹的好榜樣,所以家長對於長子長女,會比較要求要有照顧、分享等利他行為,在某些規則的建立上,會要孩子確切實行,以建立責任感。同樣的,雖然現在家中的孩子是獨生子女,但也有可能是第一胎,家長若能抱持這樣的想法去教養孩子,便可用更堅定的態度去面對孩子所提出的無理要求或是任性耍賴。
 
from 嬰兒與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